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6日讯(张嘉钺)近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实践团队在成松柳、王福雅教授带领下,赴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滩头木版年画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度观察等方式,深入探究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现状、面临挑战及活化路径,并着手构思融媒体传播方案,助力其在当代焕发新生。
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于去年10月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其展厅内的深色梨木雕版承载着滩头木版年画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成为实践团队的第一手调研素材。据中心主任廖小飞介绍,滩头木版年画曾盛极一时,南长安街两侧上百家年画作坊鳞次栉比,抄纸、印画的繁忙景象让整个滩头镇都随之律动,是养活一方水土的“活产业”。
实践团队与廖小飞围绕滩头木版年画保护现状展开专题座谈,敏锐捕捉到保护工作的核心挑战。在传承层面,现有国家级、省市级及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共10位,其中3位已离世,“人”的断层成为突出困境;资源投入上,系统性保护所需的专业力量与资金缺口显著,“中心能力有限,资金捉襟见肘,难以支撑系统性工程”,廖小飞的坦言让团队直观感受到资源紧迫性;此外,全国范围内非遗专项保护条例稀缺,滩头年画缺乏“量身定制的法规铠甲”,进一步加剧保护难度。
尽管挑战重重,滩头木版年画的活化尝试从未停歇。省级传承人钟星琳将年画元素印上奶茶杯,“牛里牛气”主题获年轻人追捧;保护中心推出廉政主题年画、“五子登科”十二生肖系列及适合现代家居的单幅“福”字套系等,力求让这门技艺重新融入生活。
“如何让年画色彩重新流淌进当代生活血脉,成为滋养一方水土的活水?” 团队负责人张嘉钺的思考,道出此次调研的核心使命。目前,滩头木版年画的保护与活化仍在探索中,而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团队的实践与思考,正为这一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未来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