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40厘米切口到“无管手术”革新 “最美医生”何建行将微创进行到底

2025-08-20 07:05:00

何建行荣获国家2025年“最美医生”称号。

何建行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何建行(左二)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他带领团队创造无管外科技术体系,45%的患者可于24小时内康复出院,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16.9%。

从国内微创胸外科的开拓者到全球“无管”手术技术的引领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胸外科专家何建行,从医四十载,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诊疗方法,开创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完成胸外科手术近20000台,挽救了众多垂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

8月19日,在“中国医师节”之际,何建行教授荣获国家2025年“最美医生”称号。

技术突破

率先将腔镜技术应用于胸外科

“从1980年踏入医学领域至今,我亲历了中国胸外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传统开胸手术需要40厘米切口、切除肋骨,患者术后恢复周期长,劳动能力普遍下降。”何建行教授向南都记者介绍。

1994年,何建行教授团队率先将腔镜技术应用于胸外科,通过7例复杂病例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微创技术在肺癌等重大疾病中的可行性,自此开创了我国微创胸外科的新纪元。

不过,创新往往需要突破双重障碍:技术难关和观念惯性。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用了十年时间推动国际医学界接受胸外科微创理念,而这只是起点。当切口疼痛问题解决后,患者又面临着导管不适、嗓音恢复等新诉求。

何建行教授向南都记者提到,“医学进步的哲学就是如此——旧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挑战的开始,由此推动技术持续迭代。”

2011年,何建行团队实现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创“无管”胸外科手术体系,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无管”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这项颠覆性技术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气管插管、引流管和尿管,术后患者满意度高达98%,目前已被纳入美国哈佛医学院麻醉教程。

此后,他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融合,开发无创肺癌筛查算法工具、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首创蛇臂单孔手术机器人;基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构建肺癌大数据平台和元宇宙胸外科手术系统;建立“肺癌患者全周期管理系统”,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个性化服务,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至65%。

价值理念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人”

在四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何建行教授累计完成胸外科手术近20000台。他始终坚信:“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医人。”

一次例行查房后,何建行教授带着一群年轻医生回到办公室,调出了一位刚入院患者的CT影像。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右肺上叶有一个不到1厘米的磨玻璃结节。

“大家怎么看?”何教授问。

“典型的早期肺癌表现,建议尽快手术切除。”一位年轻医生迅速回答。

“手术方案呢?”何教授追问。

“考虑单孔胸腔镜右上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另一位医生补充道。

大家回答得干净利落,似乎已成定论。

何教授没有立刻评价,而是点开了患者的电子病历,屏幕上显示出患者的职业:一位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你们看到了结节,看到了手术方案,”何教授缓缓说道,“但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位艺术家赖以生存的‘饭碗’,是他那副金嗓子?他的呼吸控制、气息运用,直接关系着唱腔的韵味和舞台的生命力。肺叶切除,哪怕只是楔形切除,对他肺功能的影响,是否会影响他艺术生涯的‘命脉’?”

何教授接着说:“我们胸外科医生,不能只盯着影像上的‘病’,更要看到病后面那个‘人’和他的人生价值。”

何建行教授亲自为这位艺术家制定了极其精细的治疗方案:利用自主研发的“元宇宙定位系统”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和精准规划,术中采用他最擅长的无管微创技术(避免气管插管对声带的损伤),仅做最小范围的精准楔形切除。术后,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快速康复计划,特别强调呼吸功能锻炼和气息控制训练,帮助他逐步恢复舞台表演所需的气息支撑能力。艺术家术后恢复顺利,肺癌得到根治。

“假如患者浑身插满了管子,哪里有尊严可谈?当我们去掉了过多的医源性介入,用极简的方法解决问题,患者不仅减少了痛苦,也得到了应有的尊严。”何建行教授说道。

“生命之桥”

世界首例“肺+气管联合移植”

肺移植手术是胸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也是唯一可以帮助患有严重肺气肿、肺大泡,呼吸功能持续恶化的患者维持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办法。

既往传统的肺移植必须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下完成,部分心肺功能极差的患者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辅助,这些常用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手段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一位患有终末期肺病合并严重气管病变的年轻患者,辗转国内外多家顶级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手术,生存期有限”。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来到了广医一院。何建行教授团队仔细评估后,发现患者的情况极其复杂且凶险,传统的单一肺移植或气管重建都无法解决问题。

“常规路径走不通,我们就开创一条新路!”何建行教授在团队讨论会上掷地有声。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进行世界首例“肺+气管联合移植”。为了这座“生命之桥”,何建行带领团队进行了数月的周密准备。

他们查阅了海量文献,进行了无数次动物实验和模拟手术,针对供体肺与气管的获取、保存、吻合顺序、抗排斥方案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手术当天,无影灯下,何建行教授沉稳地指挥着这场前所未有的“生命接力”。当供体的肺和气管成功植入受体,并在精密操作下恢复了血流和通气功能时,整个手术室都屏住了呼吸。最终,手术取得了成功!

手术室前

从生离死别的悲伤到对重生的期待

除了用于肺移植帮助患者从疾病中解脱以外,何建行教授团队已在先心病、微创瓣膜手术中成功应用“无管”技术,并且突破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移植方案。

31岁的阿玲(化名)从15岁起就被复杂心脏病折磨,心脏移植是她唯一的希望。然而,阿玲合并“易栓症”,外周静脉广泛血栓,手术风险极高。

何建行教授团队联合多学科会诊后,决定突破传统麻醉方式,采用“无管化”自主呼吸麻醉技术进行心脏移植,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手术中,麻醉团队精准实施喉罩通气+神经阻滞镇痛,替代传统气管插管,减少药物对心脏的抑制。心脏外科团队默契配合,顺利完成心脏移植。当心脏重新跳动时,阿玲的生命被成功重启——这也是全球首例“无管”麻醉下的心脏移植。术后仅半小时,阿玲即清醒并拔除喉罩,1小时后就能对话、写字,康复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6倍。术后3天,她已能下床活动。

诸如此类的手术创新不断,也逐渐改变了医院移植科的文化氛围,“手术室门前的文化再也不是生离死别的悲伤,而是对重生的期待。”

目前,他带领团队开展大量高难度器官移植手术,完成829例肺移植、22例心肺联合移植,刷新世界肺移植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纪录,挽救了众多濒危生命,为无数家庭带来希望。

培育英才

“好技术应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

作为“南山学院”院长,何建行在无影灯外源源不断培育英才。

“这种大胆设想认真求证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医学道路上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创新。”今年刚入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梁恒瑞,从本科南山班到研究生、博士一直师从何建行,每当遇到挑战时,他总会想起师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持。在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第32届年会上,梁恒瑞作为亚洲队唯一中国医生代表参与了PostGraduate Course(PGC)病例挑战赛,凭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青年医生赵毅从研究生阶段至今一直跟随何建行学习、工作。在研究生三年级时,曾获得哈佛医学院交流机会,但费用高昂。偶然在电梯里向何建行提及,他毫不犹豫支持:“去吧。”回国后,他并未追问学术成果,而是说:“让你出去看看,是为了让你受益终身。”这一刻,他感受到师父的远见——他更重视视野的开阔而非短期回报。

而另一位何建行团队的博士研究生,则向记者分享了所得到的科研启蒙。“何建行教授要求我们吃透指南,理解每项结论背后的研究逻辑,而非机械套用。鼓励我们培养前瞻性思维,主动关注前沿,提前布局研究方向。”

“医学无国界,好的技术应该广泛传播共享、造福更多患者。”自2011年开始,何建行带领团队通过国际会议和微创胸外科培训班,将“无管”技术与国内外专科医生分享。“无管”技术如今已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和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的授权培训课程,吸引来自梅奥、麻省总医院等国外著名医疗机构、国内228所医院的六百余名胸外、麻醉、护理等专业医护人员前来学习交流。

每一期培训班,何建行都亲力亲为,与学员们分享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通过分享中国技术、推广中国方案,提升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创新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在攀登医学高峰实现自我“追光”的同时,何建行始终不忘医者的社会责任,甘为患者的“提灯人”,将希望之光播撒在祖国大地上,为患者照亮康复之路。

面孔

何建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胸外科专家,从医四十载,累计完成胸外科手术近20000台。2011年,何建行团队首创“无管”胸外科手术体系,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无管”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今年8月19日,何建行教授荣获国家2025年“最美医生”称号。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粤卫信 通讯员供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