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
实验数据不是商品,科学研究不是生意
又一批学术不端案例被公之于众。4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科研不端案件处理结果,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魏成喜等因涉嫌学术不端受到通报批评处分。经查,魏成喜存在买卖实验数据、编造研究过程、不当署名问题,还以购买生物试剂名义报销购买数据的费用、制定违规的内部经费管理规定、违规支配使用他人项目资金等。
同时,撤销魏成喜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追回已拨项目资金,永久取消魏成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等。魏成喜等人所在的内蒙古民族大学也被通报批评。
“一次不忠,终生不用”。这样的处理决定,阻断了涉事人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连接可能。对于公然买卖实验数据、冒支冒领经费的造假者来说,也算是求仁得仁,得其所哉。身为院长,却带领学术团队集体学术造假,对国字号科研项目没有半点敬畏,被一脚踢出群,一点儿也不冤。
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伦理底线,数据和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撑。一旦数据非从己出,而是从第三方买来的,如何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与成果的普适性?而编造研究过程更是意味着对研究成果的予取予求、任意操弄。如此“科研”,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学术,沦为合伙骗取、花费国家项目资金的奢华游戏。
不仅如此,这些虚假的科研成果一旦被用于产业转化、技术研发,乃至政策制定,不是成为一个笑话就是成为一场灾难。此番魏成喜造假的两个项目分别是“基于RNA测序和iTRAQ标记定量蛋白组等系统生物学技术探讨蒙药乳腺-I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批准号81460655)和“蒙药苏格木勒-3汤调控内质网应激/缝隙连接蛋白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批准号81660675),从字面看均与医药有关,若非被查出买卖数据等造假行为,这些项目很可能会祸害民众、败坏科技。
2022年,科技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等科研失信行为,并对从事论文买卖、代写、代投第三方机构的查处作出规定。今年年初,最高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科研中介买卖数据和论文产业链。
买卖实验数据等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原则,属于科研失信行为,是科研工作者耻,是科研诚信之殇。实验数据不是商品,科学研究不是生意。必须依法从严打击相关行为,净化学术生态,为真正的创新者提供公平、透明的研究环境。
一方面,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的公开性、透明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很多科研项目或许公众不熟悉,无从置喙,但学术共同体则完全可以明辨是非。而在惩处上,也不妨加大力度,魏成喜被处“终生禁申”,就体现了除假务尽的决绝态度。
另一方面,鉴于当下买卖数据和论文的行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灰黑产业链,不妨构建科研机构、高校、司法机关、网络平台、行政监管等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实现全链条、全覆盖打击。随着造假成本的不断提高,相信情况会逐步好转。
无论如何,真实、诚信是学术的生命,任何说辞都不是弄虚作假的理由和借口。经济要发展,科技要进步,均离不开创新,而一切创新,均建立在真实、扎实的数据之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胡栖安
编辑 文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