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海情深·鲁聚“甘”霖③丨从“零门槛”到“新地标” 山东校长盖新吉的三年东乡“筑梦记”

2025-07-05 10:11:00

编者按:

从齐鲁大地到陇原山川,跨越千里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近年来,山东积极响应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号召,一批批教师、医生西行赴陇,将山东经验带到甘肃,把深情厚谊洒向西北。

即日起(6月19日),山东省协作甘肃干部管理组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山海情深·鲁聚‘甘’霖”系列报道,聚焦这群跨越山河的“赶路人”,记录他们的奉献与收获,见证东西协作的温暖与力量。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甘肃临夏报道

盛夏的清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三中的操场上,早已跃动着青春的身影。排球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们手中划出流畅的弧线,足球如离弦之箭飞向球门死角。其实,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寂静的荒芜。

盖新吉在工作中

2022年,肩负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使命,时任济南第三中学副校长盖新吉跨越1600公里,一头扎进这所曾经“没有分数线、报名就能上”的薄弱学校。三年时光流转,他让一所当地群众看不上的农村学校,在陇原大地上绽放出自信的光芒。

重塑师魂:从“躺平”到“奔跑”的蜕变

初到东乡三中,盖新吉看到的教师生态令人忧心:“几乎没有集体备课,也没有成体系的教研活动,教师专业奖励基本一片空白。”更棘手的是,很多老师处于躺平或半躺平状态。他深知,锻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帮扶工作的核心命脉。

盖新吉到教室里听课

“我在前面干!” 盖新吉选择用最笨拙也最扎实的方式破局——听课。他一个学期听课超过百节,远超在济南时每周两节的频率。“听课不是目的,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才是关键。”他摒弃“你好、我好”的评课陋习,创新推行“观课议课”:“不说好坏,只谈‘如果是我,会怎么讲’。”

该校数学教师魁怀蓉对此感触至深:“校长示范的不是技巧,是思维。我的课从毫无特点到拿下全州赛课一等奖,这条路是他用手电筒照亮的。”

和东部教育发达地区不同,这里的年轻教师需要有经验的老师手把手来教。在青蓝工程理念的带动下,刚分配到东乡三中的年轻教师马学珍成为盖新吉的“徒弟”。在他的指导下,短短两年,这位“人才引进”的姑娘成长迅速,目前,已被东乡县统筹调配到县一中,担任办公室副主任。

除了帮扶教师手把手教,作为东乡三中的带头人,盖新吉更是以济南教育为桥梁,促成东乡三中与山东省实验中学等七所名校缔结帮扶对子,将教师“送出去”培训,把专家“请进来”送教。三年间,教师外出培训56批次,专家入校指导8次。“这三年几乎所有老师都轮训了一遍。”盖新吉满意地说。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023至2024年,学校教师在临夏州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3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涌现出省州县骨干教师及“园丁奖”获得者23人。

该校一位老师向海报新闻记者坦言:“以前评职称都不敢想,现在教研有了方向,论文有了指导,盖校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唤醒心灵:让东乡孩子昂起自信的头

如果说教师的能力还能通过培训来提升,孩子自卑、厌学却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由于东乡三中学生成绩差、底子薄,所以这里的孩子很多存在厌学情绪。“开学第一个月,每个星期天都不可能歇着。”盖新吉的车奔波在黄土沟壑间,他与教师们逐户家访,常常从秋季开学忙到农历二月二。

盖新吉(右三)到学生家中家访

“厌学的心结还是要用心解。”盖新吉的答案是,用活动点燃自信,用关爱温暖心灵。他重建校园活力图谱,篮球队、女子排球队(获评传统项目学校)、田径队次第开花。曾经内向胆怯的农村孩子,如今在州级跳绳比赛中自信飞扬。

关怀总在细微处流淌。学生弄丢饭钱蜷缩教室,盖新吉默默掏出十元带他吃上热饭;学生打球扭伤脚踝,他蹲身轻褪鞋袜紧急送医;深夜地震突发,他逆着人流冲回校园,三分钟组织千名住校生安全撤离,又在寒风中带领学生跑操御寒……这些瞬间如蒲公英的种子,悄然播撒善意的温度。

“以前我觉得学习很枯燥,对未来也很迷茫。自从济南的校长来了之后,给我们讲很多励志的故事,还组织了各种有趣的活动。现在我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也有了自己的梦想,我一定会努力实现它。”学生周志伟说。

为打开学生视野,他组织优秀学生赴济南研学;为点燃梦想,他请回优秀毕业生马文龙、杨光林分享逆袭故事。一位教师在笔记中写道:“校长常提醒我们,教育是农业,要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

在盖新吉及帮扶教师的带动下,东乡三中学生不断在高考中取得佳绩。2024年高考,这所“零门槛”学校突破历史记录:文化课14人上本科线,艺体生28人上榜,比2022年本科上线人数多了整整25人。

硬件革新:从“草台班子”到“现代校园”的飞跃

其实,相比于老师和学生的变化,三年来,东乡三中最大的变化还是校园硬件设施。

“我刚来时,学校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教学楼里的门窗都漏风。”回首刚来时的场景,盖新吉还历历在目。面对东乡三中教学设备陈旧不堪、校园环境简陋破败的严峻现实,他毅然扛起了“筹款校长”的重担,踏上了艰辛而执着的“化缘”之路。他除了向派出单位求援,还积极向上级部门和“组团式”帮扶工作组汇报沟通,全力争取宝贵的帮扶专项资金能向三中倾斜。

盖新吉利用暑期给东乡三中班主任培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年间,近2000万元资金如同甘霖,源源不断注入东乡三中这片干涸的土地,催生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变: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录播教室完成现代化升级改造;19间教室全部安装高标准护眼灯150余盏;配备崭新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19台;两个微机室彻底更新换代,100台高性能电脑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广阔信息世界的大门。

陈旧的学生宿舍楼内外粉刷一新,约2000平方米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外墙加装保温层,让高原的冬日不再寒冷刺骨。破旧的学生食堂启动彻底重建(已立项动工,预计年底交工),这是盖新吉心头最重的牵挂之一。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间间温暖明亮的新房,一盏盏守护视力的明灯,一条条充满活力的新跑道……盖新吉用近乎执拗的坚持和无数个奔波的日夜,将纸上蓝图一寸寸夯实在东乡三中的土地上。

然而,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工地上,盖新吉的心中也萦绕着一份的遗憾:由于三年帮扶期满,他注定等不到新食堂和学生公寓启用那一天,与师生们坐在其中一同品尝新食堂的第一餐热饭,亲眼见证孩子们搬进温暖新宿舍时那纯粹的喜悦。

这份遗憾,如同工地上未干的水泥,凝结着他跨越山海、以钢筋水泥写就的最深情的教育守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