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沂蒙山有个“金蛋村”

2025-04-16 14:22:00

新华社济南4月16日电 题:沂蒙山有个“金蛋村”

新华社记者邵琨

临近傍晚,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村民陈丕青才放下手中的石膏,开始准备晚饭。门口的街道上晾晒着刚做好的“金蛋”。村道上,快递物流车穿梭而过,时而停下,将村民放在门口的快递箱装上车。

水湖村地处沂蒙山区,县道田石公路穿村而过,村庄有1800人,其中1300多人从事“金蛋”工作。

“金蛋”是以石膏为原料做成的蛋,蛋壳可涂成金色等颜色。制作“金蛋”时,先将水和石膏粉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人工或者机械摇晃,初凝后重复3次,“金蛋”定型,再自然晾晒2-3天。

“金蛋”做好后,工人通过蛋壳下面的小孔,把“金花”等放进去。这些“金蛋”通过快递物流发往全国各地,用于庆典、促销活动等。

2月19日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拍摄的“金蛋”。新华社记者 邵琨 摄

水湖村年产约3亿枚“金蛋”,目前拥有6大类产品、300多个规格样式,年产值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相关文创产品还出口至俄罗斯、日本、缅甸等国家。

水湖村党支部书记孙云介绍,村里大部分人从事“金蛋”制作、上下游产品生产和服务。在水湖村的影响带动下,周围十余个村子也有很多村民从事相关产业。

20世纪80年代初,以孙允兵为代表的村民从江苏无锡购买了第一批石膏生产模具,开始手工生产石膏像,走街串巷售卖。2006年,一档有“砸金蛋”环节的电视综艺节目热播。一家庆典业务公司打来电话问:“你们能做‘金蛋’吗?”

那时候,水湖村还没有生产“金蛋”。孙允兵把订单接了过来,水湖村村民自主研发“金蛋”生产模具,开始做起了“金蛋”。

2月19日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拍摄的“金蛋”墙绘。新华社记者 邵琨 摄

有了机器的帮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孙云介绍,村里自主研发的机器一次能做70个,一天能做1000多个,并且“金蛋”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和废料少,少量出现的残次品也能进行无害化处理。

为提高“金蛋”的附加值,上冶镇将传统文化、工艺美术融入“金蛋”制作,推出手绘“金蛋”等特色文创产品。“金蛋”从纯粹的一次性消耗工艺品变成了承载文化意义、体现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在水湖“金蛋”创意产业园里,记者看到桌子上摆放着白色的石膏蛋,旁边还有画笔和颜料供儿童进行彩绘创作。还有为儿童设计的考古玩具,孩子们可以用小锤子将石膏轻轻敲破,将石膏内“埋藏”的恐龙、石头等挖出来。

“金蛋”、彩绘娃娃、考古玩具、教学模具……如今,在水湖村,石膏制品有了更丰富的品种。

2月19日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拍摄的石膏蛋特色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邵琨 摄

在水湖村,围绕“金蛋”产业的分工日益细化。从原材料供应、加工制作,到配套产品研发、包装、销售以及物流配送,整个生产链条已趋于完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50多家。

“金蛋”制作工艺简单,技术门槛较低,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显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成立了中国水湖“金蛋”协会,统一原材料供应、商标、包装、价格、销售、售后,实现抱团发展。

中国水湖“金蛋”协会会长徐庆友介绍,他们设计了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水湖”商标,通过集中连片实现“点石成金”,让全村走向“共富、共美、共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