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罗芸 首席记者 龙帆
5月4日,四川游客李利拎着两盒“荣昌卤鹅”,准备坐高铁回家。她的手机里,存着这几天在荣昌打卡时拍下的上千张荣昌美食、美景照片;背包里,放着一只拙朴的小陶鹅,是儿子在游览中留下的纪念品……
2025年4月30日傍晚,荣昌区夏布小镇,众多游客前来玩耍。 首席记者 龙帆
“这次来,感觉荣昌成了‘卤鹅主题游乐园’,除了品尝卤鹅,很多普通的景点加入创意也很有意思!”李利笑着说。
前不久,“卤鹅哥”林江爆红网络,带动“荣昌卤鹅”迅速出圈。荣昌区抓住这一机遇,借“荣昌卤鹅”IP,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重塑、城市形象的升华。
“以前荣昌卤鹅只是一道地方传统美食,带动作用有限。”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表示,“随着近期大量‘圈粉’,卤鹅产业将在规模化养殖、卤制品加工的基础上,融入特色餐饮品鉴、文旅项目体验、体育用品生产等,促进产业链不断延长、壮大,为荣昌城市未来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泼天流量”导致原料告急——
未来荣昌将通过规模化养殖保证商品鹅供应
5月4日,重庆市荣昌区合谊白鹅养殖股份合作社运营负责人张友富,接到了两位客户的订单,一口气卖掉了1800多只商品鹅。
荣昌卤鹅。荣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得五六个客户才凑得起这么大的量。”张友富说,现在荣昌卤鹅火了,最近要货的客户特别多。
今年60岁的张友富,大半辈子都在与鹅打交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就在乡镇上做过10年卤鹅生意。当时都是单家独户散养白鹅,赶一场他只能收到三五只白鹅。
由于原料不足,张友富的卤鹅生意也时断时续。2006年,他利用自家空闲地养殖白鹅,存栏量保持在两三百只。但由于防疫技术不过关,白鹅死亡率较高,他不得不关掉养殖场到周边企业打工。
几年后,我市科研单位和企业陆续推出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等疫苗(抗体),白鹅的存活率才大幅提升。现在,他所在的合作社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已成为荣昌较大的商品鹅养殖企业。
不过,作为年出栏20万羽的大型养鹅企业,面对这“泼天流量”,该合作社也一时难以满足市场的新增需求。为此,荣昌紧急从四川、江西等地调入活鹅或白条鹅。这为未来荣昌卤鹅如何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鹅产业是我市特色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所长汪超介绍,该院成功育成的渝州白鹅配套系是我市首个自主培育的肉鹅配套系,再结合重庆情况推出标准化养殖技术,为荣昌卤鹅品质提升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荣昌将在有条件的新生、安富、镇江等镇街发展养殖集聚区,推进商品鹅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行种植与养殖结合的循环农业,提高出栏量;支持大型企业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扩大产能布局,建立联农带农的利益连接机制;针对突降的巨大需求,搭建外地商品鹅采购平台,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
把一只鹅“吃干榨尽”——
从建设卤鹅产业园到生产羽毛球、羽绒服
位于荣隆镇的重庆炬荣食品公司,卤鹅的鲜香已飘溢到厂区之外。在包装车间,已打包好的荣昌卤鹅靠墙码放,直抵天花板。工人们推着平板小车,把打包好的礼品装卤鹅交给上门收揽的快递员。
“这波流量给我们发展带来了转机,也让我们在发展卤鹅系列产品方面有了更多新想法。”企业合伙人之一的潘能告诉记者。
去年11月,几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组建起荣炬食品,产品主要在线上销售。最初一个月,炬荣食品每天的线上销量有600只至800只。随着优惠活动的结束,这个新品牌日销量降至200只左右,企业开始运转困难。
正在这紧要关头,“荣昌卤鹅”迎来“泼天流量”,炬荣食品的线上销售迅速“爆单”。“现在我们每天的卤鹅数量有3000多只,还供不应求。”潘能说,工人由原来的十多人增加到30多人,加班加点卤制。
摆脱生死困局后,炬荣食品几名年轻的创业者并没有沾沾自喜。
如何让突然从天而降的“流量”变成持续的“留量”?大家商定,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一是确保品质,除继续采用传统配料、“养卤”技法,还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流程生产。
卤鹅供不应求后,荣昌区稳步推进卤鹅生产标准化,修订加工技术规范、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加工企业在保持自身特色同时,也为保障荣昌卤鹅品质,提供了有据可循的路径。
“最近,相关部门也经常提醒我们不但要抓品质,更要抓创新。”合伙人之一的叶鹏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新推出了藤椒等新口味产品,下一步还将开设新派卤饭门店,推出包括卤鹅、猪油泡粑等在内的荣昌特色美食套餐,让卤鹅由休闲食品变成“正餐”。
除了整鹅卤制加工,即食卤鹅翅、卤鹅肚、鹅杂粉等休闲食品、速食食品品类也在不断壮大。荣昌区启动“坊转企”计划,推动300余家作坊向卤鹅产业园集聚,并为园区提供配套冷链物流与质检中心,目标是培育3家龙头企业、5家规模企业,2026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围绕“鹅”这篇文章,荣昌的加工链还在不断延伸,以实现“吃干榨尽”。
荣昌卤鹅火后,该区专门针对卤鹅进行全产业链分析、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屠宰企业将拔下的鹅毛晾晒后销到江苏等沿海地区,生产羽毛球、羽绒服。
鹅毛鹅绒资源,成为荣昌招商引资的“底气”。该区招商团队循着荣昌鹅毛的收购路径,接洽到江苏一家大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目前,这家企业已与荣昌签订投资协议,将在荣昌生产羽毛球、羽毛球拍,甚至引入羽毛球赛事,实现加工端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壮大。
全域共享流量盛宴——
文旅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位于荣昌城区濑溪河畔的夏布小镇,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中,随处可见“鹅”元素:大门两侧站着“上岗”不久的大型白鹅雕塑,引得游客还没进门就开始排队打卡;走进小镇,每条街巷摊位卖得最多的,是卤鹅;展销的荣昌折扇,卖得最好的往往绘有白鹅;一商户拉来两只渝州白鹅“站台”,让游客惊呼“终于看到活的鹅了”……
“荣昌卤鹅火了后,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这里的夏布小镇有不少活动,就带家里人来看看。”贵州遵义游客张照国被投喂了一块卤鹅后,掏钱买下半只与家人分享。
“这次来荣昌是打着‘吃卤鹅’的名头,但小朋友体验了陶艺、套大鹅游戏,老人参观了夏布博物馆,还去体验了竹编,每个人都能找到乐子。”四川游客李利说,她曾来过荣昌,但这次体验更丰富,一家老小都有觉得好玩、有意思的项目。
2025年4月30日傍晚,荣昌区夏布小镇,众多游客前来玩耍。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五一假期前,荣昌区结合本地文旅特色,推出涵盖美食、文旅、非遗、低空体验的“N+1”多元“宠客套餐”,以“荣昌卤鹅”IP吸引游客,让“火爆”从卤鹅食品蔓延到带动更广的文旅产业。
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古佛山景区等,不但门票免费,还提供汉服巡游、火神庙祭祀、川剧变脸等文化活动,并根据年轻人喜好组织乐队演出,让游客畅享文化盛宴——这既分散了荣昌城区的旅游接待压力,同时也让更多镇街能分享这波“流量”。
与此同时,荣昌将文旅产业营销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形象营销:节假日路边可免费停车;对游客开放区政府机关食堂,供应实惠的当地特色美食;大量志愿者自掏腰包,为游客提供免费的矿泉水、接送服务;普通居民户腾出空闲房间,免费接待找不到住宿的游客……一个个暖心瞬间,不仅展现了荣昌人的热情好客,也显示了荣昌这座城的凝聚力。
这些暖心“小事”,通过短视频平台不断发酵,让荣昌这座渝西小城在接待游客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口碑,也为荣昌未来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据统计,五一期间荣昌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荣昌卤鹅销售量29万余只,同比增长75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