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西医结合擦出新火花

2025-04-12 03:56:00

【医界观察】

中西医结合擦出新火花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莹莹 张伟硕 朱文赫

最强中医与最强西医聚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近日,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62家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组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工作联盟,致力于构建国家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新平台。平台的目标是:创新协作新机制、开辟科研新赛道、打造人才新高地、运用AI新科技……

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西医学中医,特别是医疗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高水平综合医院专注于研究中医药,和中医携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突破,这很值得期待!

关于诊疗理念:“现代医学不等于西医”

“现代医学不等于西医!”在中医药领域取得多个突破性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认为,既要善用现代科技解码传统中医学智慧,也需以东方整体思维重构现代医学认知体系。

他介绍,现代西医大约有两百年历史,中医药承载着中国医者数千年的智慧。与之相比,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仅有70多年历史的新兴学科,要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跨越,面临三个核心命题——构建贯通中西的理论体系、建立国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来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相关基线调查显示,自2016年到2023年,从整体规模来看,全国综合医院67.9%设有中医科、12.5%设有中西医结合科。而从床位来说,全国目前共有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床位17万张,占所有综合医院床位数的3.49%,且在逐年上升。

当前,中西医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说中西医结合,哪会有协和、华西、湘雅、瑞金等知名医院的协同联动?”仝小林赞同这种模式,他表示,这些医院的西医大夫,医术医技达到了相当造诣,一旦他们按照国际标准研究中西医结合,很容易把中医推上国际舞台。

仝小林认为,扎实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尤为重要,这对于支持中西医结合标准的制定、实施与评估,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的评价,提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有裨益。

“作为首批12家‘旗舰医院’试点单位之一,我们目前已经建立起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介绍,从实践情况看,临床疗效明显提升,这距2023年启动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仅仅过去两年。

关于人才培养:“把中西医结合独立出来”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学科发展大会上,“人才培养”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焦点。

“中西医协同发展需要优秀的青年人才,要让青年医者真正把中医、西医掌握于一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强调,中西医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医和西医坐在一起诊疗,他们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

在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学制大多是5年制,毕业后对中医或西医学得都不是很精深。

“这在就业时会遇到一些阻力,因为中医科愿意要中医专业的学生,西医也倾向要学西医的学生。”仝小林说,西医和中医学科都会分科分级,但中西医结合就是独此一家,没有“内、外、妇、儿”分科一说,这会影响他的职业发展,往哪科靠?最终,很多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还是靠到中医去了,因为中西医结合仍在中医框架之内。

崔勇援引一组数据指出,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仅占综合医院招生的0.25%,综合医院并没有成为中医药类人才主要培养基地,中医在综合医院的存在感不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跟综合性医院正好相反,你们缺乏中医人才,而我们缺乏的是优秀的西医人才,这样的话很难把中西医结合做好。”上海中西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周嘉教授认为,在中医类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类医院中,中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难以招收一流的西医人才,缺乏西医的造血功能,这应该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始,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在现实中,综合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并没有统一的解决模式。但是,他们对“能驾驭现代医学研究范式的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的需求都很迫切。

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感到担子很重。他感慨,人才问题是中心的重要使命之一,要推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这是一条全链条培养体系的改革。同时,要建立中西医结合医学交叉学科的导师组制度,重点培养一批能驾驭现代医学研究范式的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

仝小林建议,把中西医结合独立出来,逐渐完善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培养、临床分科、职称评定、晋升路径等体系,这样能促进很多优秀青年从事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希望院士、国医大师、著名专家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青年人才。

不论是“西医学习中医”,还是“中医学习西医”,都是中西医协同发展的不同路径,目标都是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西医学中医的行动,从中诞生了一批院士、国医大师以及重大科技成果。“当前,‘西医学习中医’正面临着一个紧迫问题:没有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崔勇坦言,近两年来确定的“旗舰”医院中,学习中医的西医大多是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专科医生,其中甚至不乏国内外知名专家,他们对中医知识的需求更多着眼于临床诊疗。

为此,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启动首轮全国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借此规范、统一全国的“西学中”教学。

“争取一年后完成。”崔勇呼吁,希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单位贡献智慧,共同撰写教材并开展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于协同优势:“在关键时刻的救治特别高效”

俗话说,西医认门,中医认人。相较而言,中西医协同的优势在哪里?得了什么病适合中西医结合诊疗?

对此,仝小林明确表示,如果要做中西医协同,首先要抓住能突出中医优势的病种,在疾病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有效的中医或者西医的诊疗方式,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联合的。

他强调,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有的医学模式,是真正能在国际医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尤其在应对肿瘤、心脑血管等复杂疾病和提升诊疗效果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许多人眼中,中医是“慢郎中”,而在仝小林看来,中医在关键时刻的救治特别高效。他回忆,曾经有个肠梗阻病人,历经数次复发、数次手术,想试试中医,如果再不行,就只能再上一次手术台了。当时,他将中药量开得足足的,每隔一小时让病人服用一次,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让病人“免挨一刀”。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仝小林介绍,在肺移植手术的术前和术后,中医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术后能让病人快速通气通便,尽快地恢复体力。

从2025年起,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决定牵头组织科研,计划设立四个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为期两年。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各选出一个中西医优势病种,展开临床研究与成果转化。”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介绍,由各“旗舰”医院通过组建协作网络,联合申报开放研究项目。

“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要保证研究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曹彬认为,研究要借鉴中西医结合的学科特色,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研究设计,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和西医治疗的标准化方法来开展。评价指标主要是临床疗效,包括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物标志物变化、医疗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等维度。

仝小林表示,聚焦原始创新,开辟中西医结合科研新赛道,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支持各旗舰医院单位开展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解密中医药作用机制,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关于推广应用:“不妨借助AI赋能推动”

在调研中,崔勇发现:“基层医院对中医适宜技术需求很大。未来如果把一些适宜技术放到基层的综合医院里,能大大提升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现状。”

仝小林深有同感,“有些农村、社区并不具备好的医疗条件,如果陆陆续续做出相应的科研成果以及指南,然后推向基层,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建议大力加强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仝小林回忆,经常有基层医生不了解一些基础病的诊疗,到他这来寻方。他的团队会无偿提供相应方剂,以及诸如针灸等适宜技术。

但是,这样的帮扶毕竟有限。对此,仝小林建议,要实施旗舰引领、区域辐射、基层落地,实现三级联动机制,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推广目录和机制。

对于一些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仝小林认为,他们高水平的中医力量是不够的,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作用,不妨借助AI赋能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建设,实现“村村有个好郎中”。

“通过人工智能把中西医结合数据拿到以后,我们就可以出一个很好的成果!”在沟通中,62家旗舰医院达成共识,要用大数据打破各家医院的壁垒,形成中西医结合病证同期生物表征的真正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学大数据,从而用AI来辅助诊断和治疗,这也是医生们比较期待的。

在62家旗舰医院看来,通过5G远程医疗、AI辅助决策等技术,更能实现优质资源向县域医疗机构的精准下沉,这对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水平大有裨益。

仝小林说,提升老百姓的健康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真正能了解这种现代的中医语言,让老百姓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2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