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养老·汇晨银川市康养中心里,护理员陪奶奶们做手工。受访单位供图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健康幸福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491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9%,基本满足了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今天我们来做五行健康操、拍打操、八段锦,爷爷奶奶们跟上啦……”7月23日,记者来到西夏区幸福颐养院,二三十位老人正在社工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老人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张叔,您下楼转啦。”“王阿姨,您今天看着心情好多了。”一旁的大厅里,护理员小刘和几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交谈,语气温和而耐心,像是对自己的爷爷奶奶说话。“咋又把鞋脱掉了,是不是天太热闷脚。”小刘一边帮李爷爷捡起鞋,一边躲在身后悄悄靠近,趁老人不注意时拍拍老人肩膀,逗得老人开心地笑起来。
“嘀嘀嘀,17号床位呼叫。”随着几声清脆的铃声,护理员迅速来到大厅按掉响铃按钮,前往17号床位。“小赵,我想上厕所了。”“好的阿姨,您昨天一天没上厕所,今天终于上了,我这就扶您,您慢点。”
“郝奶奶不吃羊肉海鲜蛋黄;钱奶奶不吃羊肉,对海鲜过敏;戴爷爷不吃鱼肉,曾奶奶不吃炒鸡蛋……”在院里的特殊饮食记录单上,流食碎食素食和食物禁忌都清晰地标明,哪位老人有哪些特殊饮食要求一目了然。
“饮食是‘老人七知道’中的一项‘知道’,我们会在老人入住时和家属详细沟通,询问老人的手术史、食品禁忌、用药情况等,做到‘七知道’,了解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护理要点,因人而异地做好护理服务。”西夏区幸福颐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西夏区幸福颐养院,这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121位老人幸福的保障。作为自治区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该院设置床位20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达186张,涵盖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全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了“行政管理标准化、养护生活规范化、医疗护理专业化、康乐活动多样化、饮食服务营养化”的目标。
7月24日,记者来到银川市光大汇晨康养中心,干净宽敞的房间里,护理员正扶着老人坐上洗澡椅,准备推老人去卫生间洗澡。老人静静地看着护理员,一脸的信任与平和。
“我们的公寓居所配备适老化服务设施。公寓规划了多种类型房间,有适合活力老人居住的标准间或公寓,以及适合失能半失能老人居住的护理房间,房内配置独立厨房和无障碍卫浴空间。”银川市光大汇晨康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场记者看到,老人居住的房间及走廊地面均采用防滑处理,浴室和公共区域均安装安全扶手,并配置大空间护理沐浴房,为老人们打造无障碍、适老、安全、便捷的居所环境,让老人住得舒心安心放心。
据介绍,银川市光大汇晨康养中心是由银川市民政局投资建设,由北京光大汇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通过公办民营模式,政企携手共同打造的集自理、半失能、失能、失智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老年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服务项目。目前已设置床位40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312张,占比达76%。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按照养老服务床位建设“均衡布局、分级保障、公平可及、应保尽保”的基本原则,我区针对性出台《关于促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养老服务床位使用效能,优化护理型床位结构。
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床位数27193张,2024年增加到31055张,较2020年增长了14.2%。为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需求,全区运营的养老机构99家,床位2.1万张,护理型床位1.4万张、占比66.6%,居西北第一,已提前实现国家要求2025年达到60%的目标任务。
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