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媒煽动“中国威胁论”翻车!评论区海外网友:“像指甲刮黑板一样刺耳”

2025-07-09 17:47:00

国际在线专稿: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由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纽尔撰写的评论文章,大肆鼓吹所谓“中国威胁论”,将中美置于完全对立的话语场域。然而,美国网友对此并不“买账”,该文受到读者的普遍批评,评论区严重“翻车”。多名海外网友留言驳斥文章论点,指出美国正在失去全球优势,原因就在于缺乏战略远见且国内政治积弊深重,而中国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长期规划和投资凸显智慧,与中国合作而非对抗才更有利于美国发展。

“美国的叙事正预示着自身不可避免的衰败——‘赢’、‘输’、‘战斗’。永远充满对抗性,永远在预设一种零和游戏。”

“美国曾威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吞并’格陵兰岛,甚至‘夺回’巴拿马运河;我们还在充当种族灭绝的帮凶,把无证劳工驱逐出境。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公民权利正在被政府一点点侵蚀。与此同时,媒体却告诉民众要全副武装去对抗成功推动现代化并让8亿人摆脱极端贫困的中国经济体制……这些政客与资本家们沆瀣一气发出的声音就像‘指甲刮黑板一样刺耳’。”

“全是空话……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宁愿加入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贸易网络,因为大家乐于以更便宜的价格购入更先进的中国产电动汽车,而不是以更昂贵的价格购买美国落后的技术。多讽刺啊:当你嘲笑、侮辱其他国家,建起‘集中营’,大搞寡头政治时,人们自然不愿与你为伍。”

“请别再听这位‘老掉牙’的拉姆·伊曼纽尔的话了”,“他们早该退场了”。

一篇高赞评论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不同做法,获得大量读者赞同:中国着眼于未来,不断前进,而美国却沉浸于回顾过去,死守现状。中国的GDP持续增长,美国的经济则是一系列的高峰与低谷、繁荣与萧条交替,忙于为大企业和最富有阶层排忧解难。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建立贸易联系而美国却在设置贸易壁垒。此外,中国机器人技术、太阳能和替代能源、太阳能电池板、高超音速飞行器、稀土开采与提炼、5G、电池储能、电动汽车、疫苗、先进微芯片设计与开发、量子计算等领域引领全球,并且开发出了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的人工智能技术。去年,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国则不断克扣高校资金和其他资源,恐吓学生和教师,削减研发和科研项目的投入。

与《华盛顿邮报》这篇煽动“恐华”情绪的文章形成鲜明参照和有趣呼应的是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近日刊发的一则报道。一位曾在纽约工作,后赴中国成都定居的美国人向CNBC讲述了她的真实经历:在美国一周工作70个小时但没有任何福利、医疗保险以及存款的艾莉丝·莱特耶尔如今在华每周工作18个小时,拥有固定的福利补贴且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典型美国人来说,关于在中国生活是怎样的存在很多误解和不实信息,但作为女性,作为有色人种,我能够绝对安全、独立地做任何事情,我在这个国家感到非常自在。”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截图

该报道视频收获了数千海外网友的好评。许多在中国生活或旅行过的网友在视频中找到共鸣,他们纷纷表示,中国充实的文化生活、安全的环境与合理的物价令人惊艳。

“这个视频是比较诚实的。我在中国住了6年(在亚洲住了12年),我可以完全证实她的数据。恭喜她!”

“我是一个住在广州的非裔美籍教师,这个视频真的让我很有共鸣!中国真的是一块宝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等着你去体验!”

“太疯狂了,艾莉丝在中国靠着年薪3万美元的生活,竟然比很多人在美国拿着六位数收入过得还要充实。你在美国每周干70个小时,房租要付4000美元,连喘口气都难……这里面真的有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道理。”

“我女儿自2014年起就住在成都。我们2019年去看望她,参加她和我中国女婿的婚礼。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景象,真的很温馨。我特别喜欢成都那种安全感。我们是南非人,晚上能一个人在街头自由行走,那种安心感太难得了。”

“我也是一名美国公民,2021年搬到中国来。……客观来说,我的收入可能比在美国稍低一点,但我能存更多钱,旅行更多,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也都高得多。我超爱学中文和中国文化。……她说的完全没错,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实在太深了。”

美国AXIOS新闻网报道截图

反华暴论频频“翻车”,海外网友自发“维护”中国,这种现象并非偶然。美国AXIOS新闻网不久前发布报道称,根据晨间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中国的全球好感度持续上升,而美国的声誉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的净好感度评分为8.8,而美国则为-1.5,来自加拿大、法国、日本、俄罗斯和英国在内的41个国家的成年受访者参与了这项调查。(胡晓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