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行走在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田园翠绿,春意盎然,生机勃发。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产业道路缺失,生态环境退化,产业势能不足,土地撂荒严重,农业活动滞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后,铁门乡变散田为整田,变薄田为良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闲舒适、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梁平区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散田为整田,变薄田为良田。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铁门乡具体如何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治后,如何发展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何以让城乡风貌整体大美?在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前夕,和第1眼TV-华龙网记者一探究竟。
数智支撑
土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
让土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3年,铁门乡进一步抓住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机遇,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启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梁平区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整治实施方案,将整治区内的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整体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走进铁门乡长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显示大屏上,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闲置农房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梁平区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这个数字场景综合运用了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了全过程数据信息‘一个库’,在规划自然资源数据基础上,集成了各部门乡村管理和工程治理情况数据资源。”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綦勇介绍。
依托这个数字综合场景,铁门乡建立了整治周期全要素“一本账”,即算好空间账、资源账、生态账、产业账,以便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耕地保护、空间腾挪、资源盘活、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等整治成效。
在这个基础上,铁门乡构建起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个综合场景”,全景展现了整治蓝图落地成果成效,实现多跨协同、全程覆盖的场景感知研判能力支撑。目前,通过场景化建设投入使用,铁门乡有效优化审查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了项目重复投资400万元。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中,梁平区还探索低空综合监测“N个应用”,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綦勇介绍,梁平区政府充分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赋予梁平区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在铁门乡建设无人机智能机站,实现无人自动巡查,支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周期监管、矿山生态修复、森林防火巡查等应用。目前,铁门乡利用数字化手段,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违法占耕现象。2023年以来,试点的两个村均未发生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铁门乡无人机智能机站,实现无人自动巡查。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得益于数字化赋能模式的探索,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规划-实施-治理”闭环经验,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
全域整治
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优化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安闲舒适、生态空间,也有助于引进产业,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机与活力。
位于铁门乡长塘村核心区域的庙坝,因坝中建有一座宗祠而得名。这里是梁平高山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地。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长塘村以提升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整合智慧灌溉、沟渠整治、产业道路、高标准农田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打造“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庙坝千年良田”。
长塘村庙坝千年良田。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土地整治好后,为切实发挥土地效益,铁门乡通过“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再统一向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出租。
“综合治理后,耕作条件变好了,我们的信心也增加了,以前我们只流转了300亩,现在增加到了1000亩,每亩产量也极大提升,大米收益也由每斤3元提高到8元。”在庙坝片区流转土地的梁平区瑞丰米业种植公司现场负责人何显华说。公司还聘请了10余位村民就近务工,每年发放务工费超10万余,帮助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
当地还积极实施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项目,统筹区财政资金1105万元,改造社区场镇居民建筑立面,进行屋顶防漏排危整治,升级改造人行步道,改造路灯等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盘活资源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铁门乡的美丽蝶变是重庆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激活美丽乡村密码的生动实践。
从铁门乡的美丽嬗变可以看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拓展的不只是现代化的建设空间、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还有乡村振兴规模化、高效化、生态化的产业纵深,将传统乡村变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闲舒适、生态空间美轮美奂的大美之地。
事实上,自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重庆就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积极申报实施了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主动谋划实施了24个市级项目,目前已建成15个。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介绍,五年来,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用地整理近7万亩,新增机械化耕作面积2.3万亩,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约5万亩,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超1200处,腾退盘活低效建设用地近600亩。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庆有效解决了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四化问题”,促进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项目区农民家门口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铁门乡发展起了菌菇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下一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从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强化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项目,助推美丽重庆城乡风貌整体大美。
巧做“土地文章”,治出“大美乡村”。在充满生机活力的巴渝大地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牵引,一幅“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画卷,正渐行渐近。
第1眼TV-华龙网 陈雨/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