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个聚焦 探索县域肿瘤防治新路径

2025-04-29 20:34:00

2025年4月1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粤西医院”)通过了广东省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评审,成为首批广东省“千县工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示范单位。这一成果是广东省信宜市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缩影,也为县域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聚焦合作协同与资源下沉


近年来,国家明确要求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广东省“千县工程”进一步提出建设县域肿瘤防治示范中心的要求。信宜市委、市政府将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纳入“百千万工程”民生项目,投入1.4亿元建成肿瘤防治中心大楼,并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791平方米,配备放疗、核医学诊疗等设施,填补了粤西地区县域肿瘤放射治疗的空白。


提升县域诊疗能力是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关键。为此,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形成“省级专家驻点+柔性技术支援”的合作模式。中山六院累计派驻17名常驻专家,提供400余人次的技术支持,致力于提升中山六院粤西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学科能力。中山六院粤西医院常务副院长陈实表示:“通过医联体协作,我们实现了肿瘤诊疗技术、服务流程与省级医院的同质化。”


目前,中山六院粤西医院还构建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网络,选派19名骨干医生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挂职副院长,推动肿瘤早筛和健康管理向基层延伸,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


聚焦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


提升县域肿瘤诊疗能力,应以硬件升级和人才引育为支撑。中山六院粤西医院肿瘤防治中心配备瓦里安直线加速器(VitalBeam)、西门子PET/CT(Biograph Vision)、大孔径定位CT等设备,可开展精确诊断、精准放疗等技术。据介绍,自2024年12月19日开展首次放射治疗以来,中心已为102名肿瘤患者提供服务,患者无须辗转至省会城市即可获得规范放射治疗。


在人才建设方面,医院通过“学科带头人引进+本土骨干培养”模式,建强团队。省级专家担任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并成立名医工作室。同时,医院通过传帮带模式,帮助基层医生掌握新技术与诊疗模式。2024年,医院在第三届全国胃癌中青年MDT菁英挑战赛中获季军,并成功为91岁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结肠癌患者实施微创根治术,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得以体现。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山六院粤西医院恶性肿瘤手术量增长85%,肺癌、乳腺癌等病种收治量年均增幅超20%,患者留治率提升至80%以上。“诊疗能力的提升,直接降低了患者外转比例。”中山六院粤西医院副院长刘小莲介绍。


聚焦全周期管理与科研转化


肿瘤防治需贯穿“防、筛、诊、治、管”全周期。2023年5月,信宜市在广东省县域内率先启动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依托中山六院技术支撑,构建“风险筛查—精准干预”体系。截至2024年底,项目覆盖人群肠镜依从性达73.26%,阳性检出率为76.19%,其中癌前病变占比36.5%。中山六院粤西医院通过人工智能(AI)辅助决策和大数据分析,逐步破解高危人群识别难题。此外,医院近年来组织数十场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发布百余篇科普文章,居民防癌意识显著提高。


以治疗环节为例,医院建立胃癌、结直肠癌等单病种MDT团队,推行个性化治疗方案,并依托“i信医”健康管理平台实现患者随访全流程数字化。2024年,医院获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启动首个Ⅲ期临床试验项目,并参与全国多中心研究。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医共体中心药房路径研究”获立项,为基层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医院计划通过5G急救系统、基层AI辅助诊断工具等,进一步完善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治网络。“我们的目标是以科研创新驱动服务升级,让县域肿瘤防治更智慧、更规范。”刘小莲表示。


中山六院粤西医院通过政策协同、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初步构建了县域肿瘤防治体系的全链条闭环。“防、筛、诊、治、管”一体化机制的深化,将助力实现让更多县域患者“大病不出县”的愿景。


图片文:张漠
编辑:杨金伟
审核:孙梦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

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