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硕士研究生 苏小辉 □讲师 罗 丹 □副教授 刘 永
筋膜是遍布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络,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内脏筋膜。健康的筋膜柔韧顺滑,表现为关节灵活、体态平衡且无疼痛,运动时协调无碍,触诊时柔软有弹性,能快速修复微损伤并维持代谢循环,是身体灵活性及抗压能力的关键基础。
筋膜健康是身体功能的重要基础,但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常对其造成损害。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头前倾或圆肩驼背会导致筋膜张力失衡,减少润滑并堆积代谢废物,引发肌肉疲劳和局部肌肉痉挛,最终造成筋膜缩短。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肩颈粘连引起头痛、髋部筋膜紧张影响骨盆稳定,或足底筋膜退化导致行走困难。重复性动作和过度训练则易造成筋膜微损伤,引发炎症和纤维化,如跑步者的足底筋膜炎。此外,外伤、手术或慢性炎症可能破坏筋膜连续性,而年龄增长带来的脱水、弹性下降,以及压力导致的肌筋膜紧张,都会增加筋膜粘连风险,甚至影响内脏功能。
体态上明显的圆肩驼背、骨盆前倾或左右肩部髋部不对称,往往是筋膜张力失衡的直观表现。若常出现晨起僵硬、久坐后腰背酸痛或特定动作(如弯腰、转头)时拉扯疼痛,可能提示局部筋膜存在异常。例如,若弯腰触碰脚尖时背部紧绷难以接近地面,可能存在腰背筋膜弹性不足问题;坐姿抱膝时大腿前侧拉扯感强烈,说明髋部筋膜可能缩短;单脚站立时足弓塌陷或难以平衡,则暗示足底筋膜功能减弱;按压肩颈、腰部等区域时若出现放射痛或皮肤滑动受阻,提示筋膜卡压或粘连。轻度不适可通过拉伸热敷缓解,持续疼痛或活动严重受限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干预,避免问题恶化。
僵硬、粘连的筋膜如同生锈的轴承,不仅限制运动表现,还会引发连锁反应:肩颈筋膜紧张可导致头痛眩晕,内脏筋膜紊乱影响消化代谢,而下肢筋膜退化直接增加跌倒风险。反之,保持筋膜弹性滑动,不仅能提升运动效率,还能改善体态、延缓衰老。最重要的是建立“动起来”的意识——筋膜的活力源于机械负荷,规律刺激才能维持其生理功能。日常除多喝水外,适当拉伸能改善柔韧性,力量训练提升肌肉支持,有氧锻炼则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更全面呵护筋膜。推荐以下三个动作来保持筋膜健康。
站姿动态体侧屈(如图①)。站立,双脚比肩稍宽,挺胸收腹,双臂侧平举;身体向一侧侧屈,动态拉伸(弹振)10~30秒,强度以轻微酸胀为宜;回原位,再换对侧,左右做完为一次;做3~5次为一组,每天1~2组。该动作适合久坐后恢复筋膜滑动性。建议高血压患者采用静态拉伸,腰椎不适者避免弹振。
自重深蹲(如图②)。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向外,膝盖外展与脚尖对齐,手臂可前平举;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臀部向后发力带动腿下蹲,底部停顿1秒再起身;每组10~15次,做3~5组,组间休息45秒,每周练3~4天。该动作能显著提升筋膜抗拉强度。膝关节疼痛者可下蹲至半蹲姿势,腰椎疾病患者可将椅子放在臀部下方辅助。
动态开合跳(如图③)。站立,手臂自然下垂,核心收紧;双脚向外跳开,落地时用前脚掌缓冲,同时双臂伸直从外画圈至双手在头顶触碰,然后上下肢同步合拢至原姿势,为一次;每组1~2分钟,做3~5组,每周练5天。该动作通过高频全身振动促进筋膜间液循环,激活本体感觉系统。关节损伤者可改为原地踏步,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节奏。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