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本地生活战场新较量:京东“闪电站”VS美团“以战养战”

2025-04-29 09:56:00

文 | 奇点派

万万没想到,2025年外卖市场鏖战再次火热。

日前,刘强东亲自下场送外卖的标志性动作,将这场商业竞争推向舆论和“实战”高点。

回溯战局,京东外卖在舆论上将美团“压着打”:从“三板斧”直插美团软肋,到“二选一”炮轰,再到千亿总裁下场送外卖、请吃兄弟吃火锅,完成情感攻势收官。

(开年以来,京东外卖舆论营销组合拳)

尤其最后一招,刘强东用实际行动告诉骑手兄弟:“我不是老板,而是和你们站在一起的人”。

这一招对市场很受用。截止4月22日晚上8点19分,京东外卖当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对比美团、饿了么用15年时间构建的日均5880万单和2000万单的帝国,京东以日均10倍增速撕开了外卖市场的铁幕。

这场战役背后,也是刘强东和京东将“兄弟文化”从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市场武器的又一典型范式。

过去8年,这是刘强东的第4次“劳动秀”。每次“劳动秀”都直指京东战略业务,“创始人IP+反差场景+用户共情”的低成本高传播公式屡试不爽。

(刘强东过去3次“劳动秀”)

确实,快递员有五险一金,员工有无息房贷,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资本异化的时代,刘强东用“劳动秀”告诉外界,京东的商业逻辑里人始终比算法更重要。

然而,当京东祭出浑身解数,为外卖业务制造漫天声浪时,反观竞争对手美团,在外卖业务上,除了被迫紧跟“交社保”之外,并无过多动作。

那么问题来了:当刘强东第N次和骑手兄弟干杯之际,这招惯用的“兄弟情”和“道德正确”,能否砸开美团本地生活服务厚筑的铜墙铁壁,在外卖剑指的“即时零售”领域,双方又各有什么胜负手?

“对症下药”,京东打造“美团系”外卖团队

抛开江湖气十足、朴实无华的商战喧嚣表象,从先后祭出这么多大招,到刘强东自己下场送外卖,足以见得外卖这场仗京东多紧迫:

日前,市场就传出“京东外卖列为2025年S级战略项目之一,与到店团购和汽车后市场业务并列。

到4月中旬,京东外卖所占市场份额不到10%。2025年,京东对于京东外卖的KPI,不重点看利润率和损益,主要关注订单量、用户数和频次的增长。到2025年底,京东外卖希望将市场份额做到23%左右。

关于京东外卖,可以确定的是,京东在战略和策略上很重视。

2024年财报电话会上,京东CEO 许冉说:“不要单独地去思考即时零售或者外卖这个业务,而是要放在京东整体零售业务能力和服务体验上通盘考虑,那在即时零售包括外卖的投入,对于我们丰富消费场景、打造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都有积极的效果。”

简单说,外卖对于京东做即时零售乃至整个电商的重要意义。

为此,京东外卖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且对美团了如指掌的运营团队。

据悉,京东做外卖的牵头人是郭庆。他曾是前美团系核心高管,在2014年加入美团,先后负责过美团住宿、门票度假、民宿等业务。2024年4月,郭庆正式加入京东,随后成为达达集团董事会主席。

据公开信息,该项目牵头人为郭庆,其曾担任美团前S-team 成员及销售委员会执行主席等核心职务。于 2014 年加入美团,先后主导美团住宿、门票度假、民宿等业务板块。2024 年 4 月,郭庆正式入职京东,并出任达达集团董事会主席。

同时,前美团外卖业务发展部总经理杨文杰负责京东外卖配送体系建设。此外,京东外卖餐饮业务部的关键岗位皆为“美团系”。

这意味着,京东外卖团队不仅熟悉美团的服务和打法,此前0佣金策略、品质外卖,或许就是他们的“对症下药”,而且可以精准复用美团验证过的成熟打法,又可基于前车之鉴规避发展陷阱,合理利用资源,事半功倍。

叠加各种buff,从目前声量、日单量突破1000万单级等成绩来说,京东成为这么多年有望打破外卖市场“美团-饿了么”双巨头格局的第一者。

但反观被挑战方,美团,除了紧跟“给骑手交社保”外,并没有其他大的动作。这似乎也说明了,这场外卖大战中京东属于更被动、更着急的一方。

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电商业务受阻,急需第二增长曲线,即时零售刚好可以同时满足“新市场”+带动电商业务;二是盘活优化旗下达达的运力;三则是应对美团闪购对京东电商业务的入侵。

目前看,京东更着急的本质在于第三点,即京东早就被美团偷家了。

据有限梳理,早在2022年iPhone14新品发布时,美团和苹果的合作就拉开了美团闪购3C产品的序幕。随后华为、小米、品胜、美的等3C数码家电品牌,以及苏宁等经销商纷纷和美团闪购携手,直入京东核心业务。

2024年京东3C家电增速仅2.7%,而美团闪电仓数码配件销量暴涨180%。尤其美团闪购的3C数码订单已达京东全站40%。

刘强东也曾在内部会上直言:“再不抢占高频入口,京东将沦为美团的仓库”。

互攻腹地,即时零售才是第一战场

相比京东外卖的高举高打,被挑战方“美团”似乎略显淡定。

除了紧跟“给骑手交社保”外,美团在外卖领域并没有过分和京东纠缠,而是正式推出“闪购”——美团从外卖配送餐饮等本地生活服务开始,现延伸至3C等产品,目标是“万物皆可配送”。

(图源:美团闪购官网)

传统电商平台中,淘宝的优势在于供给丰富,所谓“万能的淘宝”;拼多多主打“低价、省钱”,京东主打“3C+速度”——目前京东物流的速度(当日达、次日达)正在被美团外卖的30分钟瓦解。

在方便、快捷的市场需求下,美团闪购凭借高频履约场景,已建立起强大的消费动能与用户认知壁垒。据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透露,美团非餐饮品类的即时零售订单突破了1800万单。

外卖大战后,4月15日,美团面向C端用户,正式推出“闪购”品牌,并在美团App里置顶展示。

更大的流量入口外,在供给侧,美团闪购聚焦效率革命,依托"闪电仓"模式将配送时效压缩至25分钟,还将SKU扩充至6000个,构建起覆盖全品类的即时消费网络。

价格层面,美团闪购将精准切入3C、大家电等京东传统强势领域,通过逐步落地"国补"政策实现价格对标,并凭借充沛的运力保障实现极速履约,意图从"国补+3C"这一京东核心增长引擎中分食红利。

这些意味着,美团在实质性进攻京东的基础上,正进一步切入其核心业务腹地。

此外,美团看似“淡定从容”的背后,更重要的一点在于“O2O永无宁日”,早在2012年左右王兴就意识到这点。

彼时,王兴就在思考构建美团的“T型战略”:团购是横,垂直领域是竖,团购只是入口而在垂直领域能扎多深则决定美团的护城河——这也是美团“高频带低频”的核心。

于是在“入口”争夺上,美团从千团大战(2010)、外卖争霸(2015)、单车鏖战(2017)到社区团购对决(2020),其发展史也是与阿里、腾讯、滴滴、拼多多等巨头争夺高频场景控制权的战争编年史。

而在垂直领域,O2O涵盖各行各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一个巨大市场,美团一家难以全部覆盖。所以王兴曾说“美团会集中精力把吃喝玩乐的高频品类做好,其他细分领域或者通过合作的方式,或者不管是业务层面还是资本层面的合作都有可能”。

但当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流量焦虑、第二增长曲线等促使巨头业务边界不断扩张,这导致把持着流量入口和深耕各细分业务的美团,注定与各赛道霸主形成战略交锋。

对于这一点,王兴也曾说过:“遵循商业原则,该合作的时候合作,该竞争的时候竞争。”

现在看来,闪购正是美团稳步推进“T字型”战略的稳步推进,而对于京东发起的外卖突袭战,无论是否在美团战略预期之内,它都已构筑起成熟的防御工事。

甚至得益于O2O行业“高频打低频”的特殊竞争法则,王兴和美团一直处于高频刚需场景的攻防博弈,早已形成“以战养战”的竞争肌肉记忆。

京美火拼,中小商家或是破局点

京东、美团火拼背后,即时零售正成为互联网巨头押注未来的关键战场。这个曾被视为外卖延伸的赛道,如今已蜕变为重构零售版图的战略要地。

王莆中曾一语道破天机:“即时零售的供给品类和场景持续丰富,用户的消费频次不断提升,消费时段和地域不断延展和扩散。2024年前8个月,美团闪购夜间订单占比持续提升26%,县域市场订单量同比激增54%。即时零售成为现阶段为数不多还能创造纯粹增量的零售渠道。”

近年来,即时零售一直保持50%以上的年均增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这一增速是传统电商的八倍之多。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这个能创造纯粹增量的零售渠道,正成为大厂争夺的稀缺标的。

其次,与传统零售相比,即时零售的商业模式展现出更强的网络效应壁垒。

虽然前期需要承担骑手网络建设、智慧仓储等重资产投入,但一旦形成规模效应,其飞轮效应远超传统商超。

美团财报揭示的商业逻辑极具说服力:当订单密度突破临界点,每单配送成本可从最初的12元压降至4.8元,履约毛利率随之跃升至32%——这种"高频打低频、规模降成本"的模型,使得头部玩家在用户粘性、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三重维度构建起滚雪球式优势。

那,如何布局即时零售?

拆解即时零售商业模式,有平台、线下零售商、消费者、运输网络(骑手)四个端。目前京东外卖发力的就是运输、消费者(数量和消费习惯),剩下就是争夺线下零售商,即中小商家。

中小商家,也是美团闪购能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美团闪购”一方面实现快速品牌扩容和全国性仓点布局,另一方面开展多项举措优化品牌供给,如通过分析前期供给数据,确定重点城市、重点商家、重点商品,继而进行商品上翻并加大终端动销,此外坚持行业最短的3天账期,直击库存痛点——加速构建“本地供给+即时配送”新模式。

尤其,当下特殊时代背景更强化了中小商家的战略价值——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小商家被迫从外贸转向内销,而即时零售正是其触达国内消费者的最短路径。

此时,若京东能在中小商家争取上进一步发力(京东日前也表明,未来一年大量采购出口转内销产品),如“零门槛入驻+流量倾斜+供应链赋能”组合拳,吸纳大量优质外贸供应商,借助其成熟的制造能力提升平台商品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外贸同款”。

更可借势打造“实体经济守护者”的品牌形象,或许将成为京东在舆论场和商业战场双线突围的破局利器。

总之,当下京东在舆论上占据不少优势,后续就需要将短期声量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若能在品质履约和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那就有望突破外卖行业格局。

否则,不仅可能重蹈其他尝试外卖前者的覆辙,如抖音,还会加速美团在“本地生活+即时零售行业”的闭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