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近日,A股活跃度上升,股指屡创新高,但伴随市场升温,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也浮现出来。部分投资者通过消费贷、信用卡套现进入股市,甚至出现中介兜售所谓“加仓资金”的现象。贷款炒股看似顺势而为,实则暗藏风险,不仅可能影响个人财务状况,还有可能对市场秩序与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目前,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一苗头。近期,多家机构密集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虚拟币等投资领域,并加大贷前审核与贷后管控。措施虽然严格,但从执行效果来看,依然存在一些盲区。比如,部分投资者通过现金提取或多层转账绕过监控,银行很难做到逐笔核查。
低利率进一步助长了投机冲动。3%左右的消费贷利率,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低成本资金套利”的错觉,叠加短期行情上涨的刺激,借贷炒股被包装成“把握机会”,一些投机客因此头脑发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现实却远没有那么乐观。借贷资金进入股市,本质上就是加杠杆,一旦行情逆转,损失自然会成倍放大。对于个人而言,违约不仅会影响征信,甚至可能陷入债务困境;对于银行而言,违规资金一旦形成坏账,将直接影响资产质量。
从市场层面看,贷款炒股还会带来更隐蔽的风险。资金错配会放大市场波动,助推金融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不仅借贷炒股者损失惨重,金融机构也难以独善其身。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防范金融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染。贷款资金违规入市正是典型的风险传导渠道。
贷款炒股不能演变为市场潜规则。真正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依赖企业盈利和制度建设来支撑,而不是靠借贷资金堆砌。对投资者而言,理性参与比盲目跟风更重要;对金融机构而言,应真正履行好资金把关人的责任;对监管部门而言,则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上进一步提高穿透力,确保规则得到执行。只有如此,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