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防窥膜很伤眼?专家:这些人群要慎用

2025-05-11 18:02: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孙敏慧 记者 杨茜

最近,一则网友分享的经历引发热议:用手机防窥膜两个月后,其视力从正常升至300度,一年后达475度。

这一案例让人不禁思考:防窥膜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是否真的安全?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防窥膜的原理。

防窥膜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特殊的微百叶窗结构限制屏幕可视角度,确保只有正对屏幕的人才能看清内容。但这种设计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给眼睛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医院供图

比如说,防窥膜的结构会阻挡部分光线,导致屏幕亮度显著降低。为看清内容,用户往往会不自觉调亮手机,或更近距离地注视。这两种行为均会加剧眼睛的调节负担,长期如此容易引发视疲劳。

再比如说,防窥膜的百叶窗结构可能造成光线散射,导致屏幕显示不够清晰。研究指出,当人眼长期处于“模糊环境”中时,睫状肌会持续紧张,造成所谓的“假性近视”。

加上部分低价防窥膜缺乏抗蓝光、抗频闪功能,叠加手机屏幕本身的蓝光辐射,可能进一步损伤视网膜细胞,增加黄斑病变风险。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胡培克建议,防窥膜的作用在于隐私保护,尤其适用于一些需要在公共场所处理敏感信息的群体。然而,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日常使用手机时未必需要如此严格的防窥功能,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建议谨慎使用防窥膜:已存在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每日屏幕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经常在昏暗环境下使用手机。“若必须使用防窥膜,建议选择透光率高、抗蓝光认证的产品,并尽量缩短连续使用时间。”

那么,何时该停用防窥膜?

防窥膜对眼睛的影响通常是逐渐的。胡培克介绍,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警惕可能与防窥膜有关,并及时更换普通膜或就医检查:即使调整屏幕亮度,视物模糊或重影仍无缓解;频繁眼干、酸胀;头痛或头晕;短期视力明显下降。

在胡培克看来,保护隐私不一定要依赖防窥膜,调整使用习惯同样有效,比如减少在公共场合查看敏感信息,或者利用手机自带的隐私防偷窥功能。同时,加强眼部护理,遵循“20-20-20”护眼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物体20秒),定期让眼睛休息。此外,热敷及使用人工泪液也能帮助缓解视疲劳。

防窥膜并非“洪水猛兽”,但其对眼健康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在隐私与护眼之间,用户需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取舍。科技产品的初衷是服务于人,而非因人为便利付出健康代价。理性选择、科学护眼,才能让屏幕真正成为生活的助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