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骄阳洒在笔架山上

2025-08-25 09:34:00

刘博

针芒一般的阳光扎在头皮上,我们一行数十人行进在去岳阳县筻口镇新墙河畔笔架山的路上,满载渣土的卡车不时从身边掠过。湿透衣衫的向导李爹说,要不了多久,到笔架山的路就会打通,车子可直接开到山脚下。

尚未等我们在“笔架山战场遗址简介”前站定,只见李爹神情凝重地俯向纪念碑说:“史营长,我又来看您和将士们了。”

谈起湘北会战,这位年逾古稀、土生土长的笔架山老人动容了。山上放眼四顾,四周十分开阔。碑座背倚青山,东望大云山,西瞰洞庭湖,南面就是缓缓西流的英雄河——新墙河。

抖动历史的长镜头。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会战拉开序幕。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守次指挥陆军、特种兵、海军陆战队10万余人兵分数路,向防守在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势,防守草鞋岭的是国民革命军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下辖5连)史恩华部。

从9月20日开始,日军在炮火、战车掩护下对史恩华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史恩华率部与日军激战二昼夜后转至新墙河北岸的笔架山(草鞋岭南北两边各有十多个山头,笔架山是新墙河北岸的一个山头)。

笔架山虽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山头,却是阻止日军直入长沙的最后一道屏障,新墙河北岸成为阻击日军向南进犯的最后一道防线。

守阵是异常艰难的。时值下半年的湘北地区,天气冷了下来,加之山区湿气重,军需补给维艰,战士们衣着单薄,还穿着短裤,脚上套着草鞋。白天修筑工事,晚上就着从山上砍下来的湿树,在驻地老百姓家的堂屋里烤火,眼睛熏得都睁不开。

9月22日是史恩华部坚守阵地的第三天。根据作战计划,只要扼守三天就算完成阻滞敌军为后续战斗争取时间的任务。但这时全营官兵已伤亡过半,师长覃异之在电话中亲令:“史营长,你部任务已达成,如无法坚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离。”史恩华接过电话,斩钉截铁地说:“军人哪有不得已,誓与阵地共存亡!”

9月22日黄昏时分,史恩华和全营将士与日军拼杀到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500人全部壮烈殉国,无一缴械投降。这就是中国军人,这就是史恩华这条江城长大的铁汉!牺牲时,他年仅29岁(结婚才3天)。就在他牺牲的头一年,他的兄长史恩荣在台儿庄战役中壮烈捐躯,年仅31岁。

史恩华他们本来可以从东面的丘岗突围出去,但目睹身边已有一半的患难弟兄战死,作为一营之长,史恩华唯有一个念头:不求生还,只求多杀鬼子。他死得慷慨,死得英勇而悲壮。

2011年,史恩华年迈的侄女史湘芩女士,随亲友团从湖北老家来到笔架山,祭奠为国捐躯的二叔史恩华。她说,史家兄弟分别是黄埔七期、八期生,家父在台儿庄战役阵亡时,自己只有2岁,二叔强忍悲伤,在结婚3天后就归队了。他是抱着“不驱逐倭寇出国门誓不还”的坚定决心参战至死的,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子嗣。

今日笔架山,战争的硝烟早已化为历史风云。但我们悉心扒开茂密丛林中的血色沃土,每一道都带着战士体温与热血的战壕依稀可辨,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李爹说,现在来自台湾、徐州、武汉、长沙、南宁、萍乡等地,尤其是岳阳本地来凭吊史营长等阵亡英烈的人不少。每有客来,周边村民总会自发送茶送水到山上来。

湘北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反复争夺时间最长、战况最为惨烈的著名战役之一,被称为震惊世界的“马其诺防线”。四次会战共击毙、击伤日军10万人,我军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为国捐躯的将士不计其数,在新墙河前卫防线除史恩华全营外,还有如52军第2师胡春华部,亦无一生还。

青青笔架山,淙淙新墙河。抵御外侮,舍生取义的英烈们,你们是骄子,是骄阳,永远矗立在笔架山上,矗立在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

(作者系湖南省作协会员,岳阳市云溪区作协副主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