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鱼儿自由游弋
桃树下鸡鸭闲步觅食
……
从稻鱼共生到循环种养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绵阳安州、江油、北川因地制宜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稻鱼共生
在安州区花荄镇兴福村,连片稻田里,鱼儿在沉甸甸的稻穗下穿梭游弋。当地创新推广的“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走进兴福村,连片的稻田长势喜人,微风拂过,不时能看到稻穗下鱼儿游动的身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兴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荣向记者介绍,他们村积极探索并融入“农业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共建共经营”模式,同时依托安州区3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通过“水稻+鱼”生态轮作,打破传统单一种植局限。农田兼具蓄水养殖功能,水稻为鱼遮阴避害,鱼粪反哺肥田,形成闭环生态链。
“经过我们的观察,鱼和水稻的产量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初步估算,每亩产鱼两三百斤。”刘荣说,“接下来,我们将沿草溪河流域扩展种养面积到200亩,在近三年之内计划发展到2000亩。”
从过去单一的耕作方式到如今的立体农业,兴福村以“一粒米一尾鱼”书写出了独特的生态致富经。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实践智慧,更为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并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循环种养
枝头上缀满红桃与油桃,果树下成群的鸡鸭闲步觅食……8月18日,记者走进江油市含增镇沁园香家庭农场,见到了这一绿色循环种养模式。
农场的果园里,循着欢笑声而去,三三两两的果农正忙着采摘熟透的鲜桃。网络达人摆开阵势,现场进行直播带货。另有一群工人则根据果实的大小规格和品相,对采收的桃子进行分拣、装箱。而在桃树之下,随处可见一群群肥硕的鸡鸭撒欢啄食。
沁园香家庭农场负责人梁国树介绍,他家农场面积20多亩,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桃树结果、林下养禽的循环种养模式。平常,果园里放养大批鸡鸭,它们自由啄食杂草和害虫,其粪便经自然发酵后,又作为生态肥料滋养果树,形成闭环生态循环系统。不仅节约了农场运作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水果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有机水果的需求。今年,该农场桃子产值预计20万元。
来自江油市家庭农场协会的技术专员周军告诉记者,循环种养追求和谐共生,主要是努力维持生态平衡,需要对果树进行疏枝,保持通风透光,有助于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为避免林下杂草与果树争夺营养和水分,要经常组织人工割草,但又不能连根清除,要保留草根以便长出嫩草,给放养的鸡鸭留足了“口粮”。另外,林下养殖家禽的密度不能过大,要讲究科学、合理,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持续发展。
据了解,江油市家庭农场协会现有会员166家,其中从事种养循环的家庭农场42家。近年来,这些家庭农场通过循环种养的发展模式,更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丰收。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8月18日,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月度固定日活动”暨都贯乡羌文化展演在洒啦溪风情谷举行,北川洒啦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向神龙滩合作社25户成员发放7.6万元分红。
据了解,这笔分红既是对村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直接回馈,更是当地探索“农文旅+合作社”发展模式的鲜活注脚。当地以资源整合为纽带、以产业联动为抓手,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这钱揣在兜里,感觉很幸福,日子也越过越甜呢。”都贯乡苔子茶村村民王永林告诉记者。
此外,活动还开展了文化展演和体育竞技。现场,原汁原味的羌族歌舞和民俗展演轮番登场,让现场观众沉浸于羌文化的独特魅力中;来自都贯乡8个村、2个社区的10支队伍还开展了水上轻舟竞赛,选手们挥桨破浪、奋勇争先,岸边观众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活动现场,“文明实践赶大集”志愿服务同步开展,县级多部门主动下沉资源、靠前服务,将爱心义剪、健康义诊、免费配钥匙、刀具打磨、小家电维修及全家福拍摄等便民项目“搬”到群众家门口。村民们在沉浸式体验羌乡特色文化、感受浓浓乡土风情的同时,也切实享受到便捷暖心的服务,幸福感与获得感在细微处不断升温。
近年来,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整合7个乡镇资源,以党建引领强根基、文化赋能聚人气、产业联动促增收,通过资源变资产、文化变活力、生态变效益的深度转化,一幅“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文化韵”催生“富民果”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据统计,先行区上半年实现旅游人数15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均增长20%以上。
(林世琪 北川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陈元松 安峥 唐云峰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