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直开足马力地干活。一个人纵然精力旺盛,也总会有疲倦的时候。而当自己感到筋疲力尽之时,精神上也会陷入一种迷茫和无助的境况,于是就会对现实感到无比焦虑。
北宋有一位才子从小聪慧好学,23岁就进士及第,入仕后不久就来到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担任基层干部。刚开始时他还感觉非常兴奋,工作上也热情高涨,可是几年下来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小事,才子便逐渐地感到心力交瘁。下面分享黄庭坚心中烦闷,低吟了一首七律,开篇情绪低落,结尾却炽烈深沉。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宋代:黄庭坚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也是苏门弟子之一。他年轻时曾在河南叶县担任了4年的县尉,虽然工作繁重,但是作者忙里偷闲,竟然抽空写了一百多首诗作。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时期,表达了作者对宦途的厌倦,也彰显出黄山谷的高洁情怀。
首联抒写作者在叶县的工作情况,“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黄庭坚工作上兢兢业业,经常下乡了解情况。他与乡亲们促膝谈心,遇到棘手的问题,总会想方设法地解决,乡亲们也非常喜欢这位年轻小伙子。
“何日了”三字,既说明诗人经常为一些琐事奔波劳累,也传达出作者有点烦躁的情绪。他受长官的驱使外出公办,刚回来不久,气还没有喘匀,又立刻骑马前往新寨。“又来”二字,足以表明诗人工作的辛苦。
接下来描述作者在途中看见的情景,“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诗人暂时寄宿在新寨,夜间天气寒冷,也感到非常孤独。诗人走出户外,只见不远处的高山遮挡了北斗星的斗柄,月光皎洁,群星隐没,千里冰雪与月光相互映衬,更显得意境空明。
作者只用短短的14个字,就生动地描绘了月夜郊野中的雪景,令人想到唐代诗人祖咏的名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面对如此美好的雪景,诗人本该欣喜,可是他形单影只,前途未卜,心中却觉得更加烦闷。一个“寒”字,既表明野外的严寒,也暗写作者内心的寒苦。
颈联就借助他人的语气,传达出山谷的矛盾心情,“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 诗人忽然想起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下属曾告诉他拜见长官时必须要束带。他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就挂印辞官而去,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繁文缛节的反感。
朋友似乎很理解诗人的苦恼,就问他为何不辞官回乡?诗人问而不答,一定是有难言之隐。山谷不甘心从此离开仕途,毕竟自己寒窗苦读,不是为了当一个农夫。他也希冀情况会有所好转,将来或许有机会可以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4年后他终于回到京城,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不过后来他的宦途依然起伏不定,最后由于受到苏轼的牵连,终于被贬到蛮荒之地。
最后两句耐人寻味,“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诗人想到江南到处都有修长的翠竹,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乡,用它制作一根钓竿。 “钓竿”二字,意味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捎云竹”三字,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青竹之挺拔高大。作者以青竹自比,暗喻自己坚韧的品质,不会遭遇一点委屈和挫折就灰心丧气。
黄庭坚的这首七律是他早期的作品,没有晦涩的典故,也不追求字字都要有来历和出处。虽然整首诗朴实无华,但由于采用了一些修辞技法,从而显得余味无穷。
诗的开篇情绪低落,充满了沉沦下僚的愁闷和无奈。结尾却显得炽烈深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矛盾的心情。作者写景生动,意象鲜明,这位年轻才子当时只有二十出头,就显得文采斐然,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