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念奴娇·登高》词,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而作,创作时间不详。词人借重阳登高,眼观秋景,心生感慨。初读似逐句移植原诗,实则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朱熹注入儒家哲学思想,改原诗消极情绪为积极意义。词中"云影"二字,江上倒影,意境深远。"携壶结客"答以"空翠渺烟霏",醉翁之意不在酒。词人感叹尘世俗扰,难得畅心,今日登高,"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颇有及时行乐之意。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劝同行尽饮。"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短暂,何必自伤。词人思绪穿越古今,悟自然循环变化,源源不断生机。"那更有危机",明理则无虞。末句化用齐景公典故,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无须执着。
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思辨解读生活自然,积极面对人生,不失大快人心之作。
-2-
《杂诗十二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王瑶认为前八首约作于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归田八载。诗以慨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为基调。
第一首开篇即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喻人生飘泊不定,比中见比,象中寓象,透露沉痛悲怆。既知人皆非最初自我,则"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表达博爱精神。诗人在黑暗时期寻欢不易,故"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转向自然村居,寻求平淡明净的乐趣。
结尾四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今多用以勉励学习奋进,但陶渊明原意在于鼓励及时行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这种思想标志着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索和追求。诗言浅近,意蕴丰富,取譬生活,质如璞玉,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3-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十九岁时应试途经渑池,与弟苏辙同住僧舍题壁。后赴凤翔任官,再经渑池,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首四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雪泥鸿爪喻人生,散中有整,行文自如。化用禅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比喻生动深刻,"雪泥鸿爪"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诗人认为人生遭遇皆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对待,少些感伤烦恼。此亦庄亦禅的哲学,契合士大夫命运,流布广远。
后四句照应诗题,叙事深化感触。"僧归不见,壁仅存",人事无常,具体化"雪泥""指爪"感慨。忆昔旅途艰辛,显人生可贵。艰难往昔化温情回忆,兄弟登科,更当珍重当下。全诗悲凉中达观,低沉中昂扬,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感乎人生来去无定,更眷念前尘往事。一气呵成,涌动散文气脉,为苏轼名作之一。
-4-
《苦昼短》
唐·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苦昼短》作于元和年间(806-820),针砭唐宪宗好神仙、求方士的荒唐之举。诗分三段:首段慨叹时光飞逝,人寿短促,认识到生老病死的必然;中段借神话传说,倾诉对生命永恒的浪漫幻想;末段讥刺求仙长生的愚昧,以秦皇汉武为例,嘲讽统治者劳民伤财,虚耗国库。
诗中疑问句起伏有致,增强语气感情;"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相联,使神秘故事充满人间烟火;色彩交织,"青天、黄地、白玉"等,古色斑斓。全诗议论性强,却不失激情与艺术,回旋跌宕,耐人寻味。诗人脱私念,怀大悲悯,冷嘲热讽,既是对当权者的棒喝,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5-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青年时代的《上李邕》,确切创作年代不详,但与李邕任渝州刺史期间(719-721)相关。诗人谒见李邕时,因不拘俗礼,高论放言,招致不悦。李白临别时作此诗以回敬,态度直率,引发诸多争议。
诗以"大鹏"自比,这意象源自《庄子·逍遥游》,象征自由与惊世骇俗的理想。李白一生钟情此喻,诗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展现豪情壮志;"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暗示即使失去李邕相助,亦能在政坛激起波澜,气势惊人。
后四句回击李邕怠慢:"世人皆畏涉,我独爱吾殊调。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讥讽李邕与凡夫俗子无异,反引孔子畏后生事,既揄揶又讽刺。李白此诗桀骜不驯,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显其气识胆量,堪称真性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