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首,《自述》: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 命堪疑。
雍陶是晚唐时期的人,出身贫寒,早期多次考不上科举,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所以雍陶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看不到光明的痛苦,颇有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慨。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科举能不能中,还是未知之数。
说是“犹未知”,看上去还有一些希望,但是对多次遭受打击的雍陶来说,感觉自己多半又是没戏了。
科举没中,而自己的“贫穷”是连续多年的,白白让年龄增加,事业上却是一事无成,让人耻笑,更让自己悲哀。
“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这两句是这首诗最令我惊艳的。
孤苦郁闷的诗人,没有朋友倾诉,没有女人陪伴,只能“和愁睡”,仿佛愁绪成了知己,实在有够伤心,有够难过。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抒发消极思想,表示自己可能是命运不幸,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失败吧。
显然,本来对生活留有幻想的雍陶,在一次次遭遇挫折后,还是卸下了坚强的伪装,发出了痛苦的叹息。
这种叹息,不只是雍陶一个人的叹息,也是古代千千万万找不到出路的穷苦读书人的叹息。
幸运的是,虽然那一夜那一瞬间,雍陶对自己表达了怀疑的意思,似乎决定放下坚持,选择浑浑噩噩、随遇而安。
不过,雍陶其实并没有真正被生活打败,他依然继续努力。
终于,雍陶成为了唐文宗时期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的进士,后来担任过简州刺史,也算是出人头地了。
第2首,《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后来,雍陶担任雅州刺史,有一次送别朋友,一直送到了“情尽桥”。
雍陶初来乍到,感觉这个“情尽桥”的名字很奇怪,就询问手下:“为什么这个桥的名字是情尽桥呢?”
手下回答说:“雅州地区,向来迎来送往的人都以此桥为限,所以大家就把这个桥叫情尽桥,意思是说到了这个桥,送别之情尽了,可以回去了。”
雍陶听了后,摇了摇头:“我感觉这个桥的名字有点不太多。你想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送别的时候,送的人不继续送了,不代表情意就没有了,怎么能说情尽了呢?”
手下连连附和:“大人说得对,大人见解太高明了。”
雍陶意犹未尽,命人拿来毛笔,在桥上写下“折柳桥”三个大字,还写了一首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这首诗直抒胸臆,诗的意思比较明白,说的是情尽桥不该叫这个名字,而是应该叫“折柳桥”。
因为,送别之时,哪能够轻易就割断了不舍之情?
眼前的愁绪,就像一条条柳叶一样,让人无限惆怅。
自古折柳送别,柳谐音留,就是希望“留”客。所以,来到此桥,更应该珍惜情分,但愿往后不要再有离愁别恨。
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愁绪,看上去文字很简单,但是却很见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3首,《咏双白鹭》: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
雍陶担任简州刺史的时候,有一天,门房来禀报:“大人,外面有个叫冯道明的秀才来拜访你,他说和你是老朋友。”
雍陶使劲回忆,却怎么也记不起这个冯道明是谁。不管了,先让冯道明进来吧。
结果一见面,雍陶立刻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冯道明,很生气地斥责:“你是什么人,居然敢胡乱认交情?”
冯道明不慌不忙:“我平时就拜读过您的诗文,虽说我和您没有亲自见面,但是我们心有灵犀,难道这不算是老朋友吗?”
雍陶有点愣住了,结果冯道明开始背雍陶的诗了。
冯道明背得非常熟练:“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闭门客到常如病, 满院花开未是贫。”“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
这些诗都是雍陶的名句,雍陶一听,转怒为喜,十分得意。
雍陶非常开心,和冯道明快乐聊天,然后拿出一大笔钱和礼物,送给冯道明。
冯道明故意来打秋风,自然有备而来,自然提早背熟了雍陶的诗句。
不过,冯道明显然颇有眼光,背的都是雍陶比较精彩的诗句。
比如写白鹭的“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手法高明,确实体现了雍陶诗歌的极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