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咏月的佳作如过江之鲫,其中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多之又多,不胜枚举。看天上明月,夜沉人不眠,有起相思的,也有说孤独的。古人总是借物抒怀,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皎皎明月便成了相思的倾诉对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开元二十四年,55岁的宰相张九龄被贬荆州,背井离乡,静夜思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人老常恋家,亲人相思苦。夜深人静的时候,老人家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披着衣服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却说是月光太亮了,扰了睡眠。有心想把这满手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又送不出去,好个无可奈何。月光下,孤零零,好一个可怜又可爱的老头。算了还是睡去吧,希望做个好梦,梦中家人齐欢笑。
恨尽明月说相思。吕本中《采桑子》写道,“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女相思小作文。高楼临江却望不见归舟,月满栏杆却独少一人,小妇人独守空房,踯躅江楼,望月兴叹,倾诉哀怨,无尽相思。你说这明月日日照彻小楼,黄昏偏东晨偏西,你却在哪里。这月亮圆了又缺,缺了还会再圆,可是你怎么总是缺席而不得团圆呢。
眠花宿柳歌尽风尘。大情种柳三变如同一只醉入花丛的小蜜蜂,混迹红粉帐里,胭脂吃多了,便多了几分怨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他为伶人歌妓填词作唱,非全是迷恋湖山美好、都市繁华,沉醉于听歌买笑、软榻香腮,而是另一种青春放纵、笑苦欢悲而已。谁晓得,他貌似摆烂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人生不得志的眼角含泪。
同来望月人何处。贞元十六年,少年白乐天遭逢藩镇割据、战火连天,一家人流离失所,散居浮梁、於潜、乌江、下邽等地。他跟随父亲住在符离,深秋望月,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盛唐尚有安史之乱,更何况春秋战国、五胡乱华,以及王朝更替、外强凌辱的年代,国家上下,小官宦尚且如此,黎民百姓又会遭遇什么样的苦难相思。
怒发冲冠空激烈。抗金名将岳飞铁马秋风,带领岳家军连结河朔,转战长江,他抬头望见的月,是满天乌云裹挟,暗淡一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武穆他的背上刻着尽忠报国的母训,他的肩上扛着家国山河和徽钦二帝,他仰望月夜的眼里绝对没有思念亲人的小儿女,而是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和深感民族兴亡的重大。
吾心自有光明月。大贤人王阳明“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他赏月却不是在赏月,而是辩究其圆缺的哲学道理。这样的人,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评说他不懂浪漫和不解风情。“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大哲学家己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我本心、心即理,致良知、察天理,知行合一、心化万物的道理,要让人们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孔孟朱王(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我的爷呀,全是世上明白人啊。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光投下来,照见的只不过是世间百态罢了,只是有心人想的太多了。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讲到,海中月是天上月,奈何人是剧中人。眼中看到浮于水面的月亮,其本真却是天上月。一个人在人世间行走,一言一行影响着别人以及自己,好也罢,坏也罢,你都无法逃避。因为你本来就是局中人,根本无法置身物外。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读完古人与月的对白,赶紧对个对子吧
#上联:遥看天上月,下联:邀您对#
解析:
上联“遥看天上月〞为仄收,格律为平平平仄仄。此处遥看读为yáokān,例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故而下联应为平收,格律为仄仄仄平平。
有人把上联格律理解为平仄平仄仄,可能受到现代发音的影响。一般来讲,诗词韵律依据平水韵和唐宋时候古音,后世读音词意语境虽发生变化,但基本格律不会变化。
试对:
上联:遥看天上月
下联:还照世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