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东参加过宴席的朋友们,一定没少见识过山东的一大名菜——“九转大肠”,九转大肠因其色泽红润,质地软嫩,鲜嫩可口,可谓是“色、香、味俱全”,而备受山东人民喜爱,近些年来,“鲁菜”也以其八代菜系之首的美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而“九转大肠”,无不令食客们赞不绝口,唇齿留香。
九转大肠,原名为红烧大肠,是山东省济南市传统名菜。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店主首创。将猪大肠经水焯后油炸,再灌入十多种作料,用微火炮制而成。
(九华楼饭庄旧照)
相传,九转大肠是清朝光绪初年,济南九华楼酒店创制的菜品。开始名为红烧大肠,后经过多次改进,红烧大肠味道进一步提高。
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九转大肠“被评为山东十大经典名菜。
“九转大肠”如此出名,不仅因其色泽艳丽,口味极佳,也因其含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便秘等症。因此也被当做用来调节身体的美味膳食之一。
关于九转大肠的来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竟与“佛教”有关。
相传,清光绪年间,“九华楼”饭庄老板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归一”之说。有一次,他去一个做肉食朋友的家中做客,饮酒作乐之后,朋友送给他一挂猪下水。回到九华楼,杜九龄找来一名大厨,让他做个肥肠尝尝。厨师回到厨房,左思右想,尝试了许多种肥肠的做法,都不怎么好吃。于是他只得又去肉铺买了一些大肠回来继续做,反复试制多次,终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肠菜。
杜老板听闻消息,立刻赶过来,见到盘中油亮金灿的大肠,夹起一块送入嘴中,连声称赞。于是决定第二天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尝此菜并为之定名。次日,宾客们来到九华楼,店小二张罗着先上一些别的菜,就在客人们翘首以待的时候,大肠上了桌。人们品尝过后,纷纷称其美味,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老朋友,知道杜老板信仰佛教,酷爱“九”字,便提议其名为“九转大肠”,此提议引来掌声,也使杜老板十分中意。此后,此菜声名鹊起,风靡济南府,并遍及山东各地,成为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