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细心的朋友可能早就发现了,在中国的各类古代建筑,比如办公衙署、寺庙、园林的大门前,都会在左右两边摆放着石雕或者铜铸的狮子,尤其是故宫和帝王陵寝更是如此,随处可见,这是为什么呢?=
办公衙署门前的石狮子
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在我国各个时期发掘出土的古代文物中,无论是青铜器、绘画、石雕铭刻,还是玉器、陶器、漆器、瓷器上,我们所见到的动物大多是龙、凤、虎、马、牛、羊、猪、鹤、鹿、鸟、鱼、虫等等,当然还有想象中的麒麟,但是,好像没有一件是表现狮子的。道理很简单,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狮子,人们也不知道狮子是什么形状的动物,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艺术品中描绘狮子的形象。
故宫里的铜狮子
根据史料记载,狮子并非中国的本土物种,所以我们就先来说一说狮子的来源。狮子的故乡原本是在非洲、印度等热带地区,随着伟大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才由西域传入的。
狮子最早出现在中国应该是在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贸易、交流与往来。到了东汉时期,大约是在公元125年前后,东汉第七个皇帝,也就是汉顺帝刘保在位时,西域的大月氏国国王派使者到洛阳进贡给他一头金毛狮子。年轻的皇帝见到狮子,十分的高兴,就传下口谕说:“狮子远道而来,十分珍贵,给我小心侍候着,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待我死后,让这头狮子为我守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皇帝对狮子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后来,等到汉顺帝刘保真的死了的时候,真的狮子是绝对不可能为他守陵的,聪明的匠人们就雕刻了石狮子来代替真狮子,放在了他的墓前来陪伴他。从那以后,一些达官贵人也都纷纷效仿,在陵墓前放置狮子,给死者守陵。
帝王陵寝里的石狮子
严格说起来,我们在传统建筑的大门前和一些民俗节目里见到的狮子,与真正的狮子形象其实有着很大的出入,这些都是由于狮子的设计者和施工的匠人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实践所决定的。狮子的形象充满雄浑强悍的生命力,具有庄严威武的气势。特别是蹲着的狮子,前足斜伸,后腿蹲地,挺胸收腹,颈上一丛丛的鬈毛,身上一块块肌肉的隆起,集中地反映了狮子的勇猛和刚健。其实,也概括地表现了雕塑狮子的工匠们内心世界和高大的精神追求。虽然狮子的外在形象被做了更加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形处理,但其中所蕴含的吉祥、庄严、威武、刚健等文化内涵则被一代代的工匠们继承并传承了下来。因为狮子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尊贵而威武的瑞兽,所以也就成了用于建筑装饰的主要题材。
成双成对的石狮子
不知道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其实这些石狮子虽然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但是两只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这两只石狮子是有着一雌一雄的性别差异的,那么怎么来辨别呢?看它们爪子下面按着的东西就可以区分开来。雄狮爪子下面按着的是绣球,象征着皇权无限,至高无上;雌狮爪子下面的则是一只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千秋万代。在摆放的规矩上,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一定要雄狮在左,雌狮在右。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万物皆有阴阳的易经理念,只有阴阳调和了,才可国道兴旺,富贵绵长。
卢沟桥形态各异的石狮子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历代聪明的工匠,在不同场合环境,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和铜铸的狮子。石狮或铜狮的作用,也由单一地在陵墓前护卫死者的功能,进而转变成驱鬼辟邪、消灾避害,祈求平安吉祥的多重功用。于是,石狮一般被放在寺庙石窟一类宗教场所,也在桥梁、祠堂、宫殿等建筑前作为附属装饰的吉祥物出现,而铜狮则在故宫出现比较多。在众多的石狮作品中,有两处最为知名,不能不提。一是北京天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因为采用了写实的雕刻手法,外形精美,雄壮威武,器宇轩昂深受人们的喜爱。二是北京卢沟桥的石狮子以数量最多而著称于世,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1979年的复查数据显示,卢沟桥共有石狮子大小502个,没有重复,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